雨歇风起黄叶落,夜来听闻秋虫声。旧时石库门弄堂里斗蟋蟀是上海小囡的特色游戏。捉蟋蟀、养蟋蟀、斗蟋蟀,曾伴随了无数人的成长历程。时过境迁,斗蟋蟀作为一项市井游乐如今离我们远去,幸运的是有文人、画家和藏家把蟋蟀文化浓缩在镜框里、笔墨下。
为了重逢久违的弄堂记忆,上海图书馆上图书店·艺术文创(地铁店)今天举办了徐本健蟋蟀画展,配上藏家唐裕龙旧藏蟋蟀盆、雕刻家杨忠明刻蟋蟀(秋声)朱泥紫砂壶,邀请市民与读者一起来回忆往昔,聆听“秋·声”。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是写蟋蟀故事的名篇。徐本健解释,蟋蟀别名促织,是因为蟋蟀秋天一叫就到了织布纺纱的时令,好像催促织娘上工,故名“促织”。上海话中蟋蟀的叫法谐音通“财吉”,包含了财运和吉利的好口彩。徐本健说,在蟋蟀的绘画上他下了功夫,在每一张作品下都篆刻有“财吉堂”的白印。古有泥人张,今天有“财吉徐”,根在上海的徐本健便自号为“财吉堂主人”。他笔下的蟋蟀巨身修尾、状极俊健,俱是蟋蟀中的奇货。
本次展览汇聚了徐本健的蟋蟀画、蟋蟀扇面、蟋蟀画刻紫砂壶,及其独创的印泥画、指甲油画、揉纸画、写真博古画等50余件作品。同时,徐本健精心设计的蟋蟀画T恤等文创衍生品也在展出。这些具有浓厚江南特色的藏品皆可观可玩,目的就是让“徐财吉”的蟋蟀画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艺术点亮生活。
展览还展出了唐裕龙的蟋蟀盆博物馆里自明朝以来不同时期的各式澄泥蟋蟀盆、蟋蟀罐等藏品。每只澄泥蟋蟀盆都有民间匠人工艺制造的记载,这也将古人今人玩蟋蟀的历史串成了一条明晰的线。杨忠明为了配合这场蟋蟀主题展览,雕刻紫砂茶壶十把,蟋蟀相斗的场景把玩于掌中实在妙趣横生。

徐本健,海上著名蟋蟀画家,中国广告之父徐百益(1911-1998)之子。徐本健作品的特性,来源于他以中国文人视角,对蟋蟀文化的深入理解。因此,他能向观者展现了蟋蟀画与众不同的一面以及中国蟋蟀文化的精髓。简洁素雅、注重细节、博采众长、聚焦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等成为他作品的关键词。
|